南仁东

思亲天堂馆号:1930 本馆由[ index][创建于2000年01月01日]

南仁东
  • 南仁东

  • 16469 — 42993
  • 别名:
    性别:
  • 生肖:
    政治面貌:--请选择--
  • 籍贯: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
  • 生活地址: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
  • 墓地地址: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
  • 天堂编号:1930
  • 网址:./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1930
您是位前来悼念的人
今天是公历:2024年03月29日
南仁东已经离开我们: 天,距离南仁东 周年忌日还剩
南仁东于1945年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的南仁东,6岁上学,先后就读于辽源中兴小学校、辽源四中、辽源五中,因学习成绩异常突出,屡获学校表彰。 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称号,并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1963年9月-1968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真空及超高频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 1978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王绶g),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4年始,南仁东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在这一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VLBI混合成图,达到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建立中国相关后图像处理中心,使80年代中国进行VLBI数据分析成为可能。 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1994年7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概念提出。 1994年始,南仁东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SKA的单元,开始启动贵州选址工作。为了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选址,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时间长达12年。 1995年11月,“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成立,由南仁东任主任。 2006年,南仁东,任国际天文学会射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主席,为中国天文学界第一次在此层面任职,在国际射电天文界得到同行的认可与尊重。 2007年7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 2012年,FAST973项目正式启动,作为资深咨询专家,南仁东指导FAST973项目“射电波段的前沿天体物理课题及FAST早期科学研究”的立项及组织实施;确立了FAST实现世界首个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的原创科学策略;提出调试阶段全波段监测蟹状星云脉冲星的优先观测计划;建议了用于望远镜调整期及早期试观测的单波束和多波束接收机,前者已投入试观测。 2014年,“天眼”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年近七旬南仁东坚持自己第一个上,亲自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 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肺癌突然恶化,抢救无效逝世。

人物评价编辑
23年时间里,他(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新华社《“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
踏平坎坷艰难寻‘它’,埋进深山志在高远。(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斯人已逝,令他(南仁东)魂牵梦萦的大约只有FAST。(光明日报《魂向天际觅“蝉鸣”——追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FAST是他(南仁东)人生的最后一次拼搏。2016年,经过20年的努力,FAST终于建成了,成为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虽然南老师没有能等到它产出科学成果的那一天、没有能等到他应得的荣誉、奖励,但我想他离去的时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
他(南仁东)是科学家中的科学家。(岳友岭)
南仁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自1994年项目预研究到2016年建成,坚持了22年。作为工程团队的带头人,建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并在射电天文研究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CCTV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评选委员会)
“朴素宽厚,淡泊名利,待人诚恳,胸怀全局,鞠躬尽瘁”。(圣克鲁斯加州大学华裔天文学家林潮)
人物纪念编辑
2017年10月11日,“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报告会以视频形式进行,在北京市外共开设了80个视频分会场。各分院主要负责人,院属各单位党委书记、副书记,党务工作者代表、科研骨干代表和学生代表共3200余人参加报告会。  

科研成就
截至2017年9月,南仁东已发表科技论文222篇,专著7部,技术报告6本,专利36项;论文被SCI收录56篇、被EI收录65篇,SCI和EI引用近900次。此外,还多次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相关工作。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南仁东,1994年始,主持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的中国推进工作。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一平方公里阵(SKA)的单元,启动贵州选址。在14年艰苦创业过程中,主编FAST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模型试验。提出的索网支撑反射面设想最终发展为FAST主动反射面设计方案;组织攻关,发明了500MPa耐疲劳拉索,突破了高效握拔力锚固技术、大跨度索网安装和精度控制等难题;提出通过“水环”和运动配重扩大焦舱的运动空间同时增加系统阻尼的设计;高强度参与FAST接收机国际联合设计;提出的多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建议被地学领域同行采纳。
1999-2001年,任中科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FAST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2005年,主持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FAST关键技术优化研究”;2004-2008年,主持基金委重点项目“FAST的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2005-2007年,主持院长办公会议批复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FAST前期研究》。
自2005年起,主持完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主编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2007年7月FAST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FAST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中科院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了FAST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2011年开工令下达,先后150多家国内企业相继投入FAST建设。2016年9月25日,FAST工程正式竣工,习近平主席在工程竣工之日发来贺信,刘延东副总理亲临现场视察并致辞。
FAST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以南仁东为首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三项自主创新: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洼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500米口径球冠状主动反射面;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克服诸多施工建设困难、突破一系列技术难题,按工期高质量完成了建设任务,并产生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推动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其中,FAST创新的索网技术成果获2015年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6年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全新的设计思路,加之得天独厚的台址优势,FAST突破了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10~20年保持世界设备的领先地位。FAST的落成启用,对中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射电天文学基础研究
南仁东,1978年研究生学习期间,独立提出利用射电强源Cyg A校准密云米波综合孔径望远镜的方法,成功应用于观测。完成了电离层改正模型及望远镜阵列的成像。
1984年开始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VLBI)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主持完成欧洲和全球网十余次观测。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了丰富天体物理成果;纠正了类星体3C119 的前期观测结论,证认了多个类星体及射电星系的中央发动机;得到CSS样本中所有双源皆为射电星系的结论,提出用星系相互作用或合并来解释样本形态,排除视超光速现象主导的可能性;类星体3C119的VLBI混合成图,达到当时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提出了一套针对残缺UV覆盖的处理方法,为欧洲和日本研究人员广泛采用。建立北京天文台VLBI相关后图像处理中心,使在80年代国内进行VLBI数据分析成为可能。
创新VLBI偏振观测技术方法。所提出的3C119偏振课题在美国甚长基线阵(VLBA)开光后立即被接受,获得该源毫角秒空间尺度的偏振和磁场精细结构,揭示了浓密介质限制喷流形成大尺度的机制。VLBI领域多年的突出成果得到同行赞誉,担任日美空间计划VSOP在轨检测IOC组长。
从FAST项目开始到2017年,一直任首席科学家,通过国内外同行间的合作,与时俱进地提出并完善科学目标。主持编写了FAST立项建议书,确定了中性氢、脉冲星、分子谱线、VLBI和地外智慧文明搜寻等5大科学内容。FAST具有高灵敏度和大天区覆盖,有利于发现更多罕见品种的脉冲星。中性氢与脉冲星巡视被国际天文界评审为FAST两个最高优先级科学目标。
2012年,FAST 973项目正式启动,作为资深咨询专家,指导FAST 973项目的立项及组织实施。确立了FAST实现世界首个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的原创科学策略。提出调试阶段全波段监测蟹状星云脉冲星的优先观测计划。建议了用于望远镜调整期及早期试观测的单波束和多波束接收机,前者已投入试观测。
国家重大需求方面
南仁东,参加探月工程早期科学数据下行和VLBI精密测轨方案论证。首次确认了密云50米天线接收下传数据的可行性。参与USB测控网与中国VLBI网结合进行卫星精密定轨的方案论证。在50米天线前期设计阶段,提出主反射面背架隔离的“金字塔”形结构方案建议,被天线设计单位采纳。主持了上海天马65米天线立项评审,提出65米应以天体测量与深空探测为主要任务,参加了其建设期间的国内外专家评审,并主持了其设备验收。
对无源雷达“维拉”技术原理做出精准推测,包括其利用同源信号到达不同接收站的多路径延迟差测距的工作原理、单个接收站的性能指标和雷达布站,并提出利用大型射电望远镜FAST作为战略性设备来建立电子情报系统。
推进启动脉冲星自主导航研究。2005年接受国防科工委领导关于调研“xNAV脉冲星自主导航的技术”国际发展的任务。完成并提交“脉冲星在空间飞行器定位中的应用”报告。担任院重要方向性项目“脉冲星观测研究及其计时和导航应用”专家组组长,提出FAST脉冲星计时阵的应用目标。
教育教学
1996年,南仁东任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期间,首次召集全国高等教育天文选修课研讨会,论文集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发表,向国家教委提交《关于加强高校天文选修课的倡议书》,这一举措对后来的高校天文学教育产生影响。此外,还自编教材《射电天文》。为中国培养了陈学雷 、张晓宇 、李辉 、袁维盛 、张海燕、甘恒谦等一批天文工作人才。  
同时,南仁东还热心科普事业,完成CCTV的5小时美国宇航局NASA火星着陆直播;通过百家讲坛《寻找地外生命》,用科学思想影响公众与媒体对太空生命和地外文明的认识。在SETI报告中定义了生命的三个识别标准,并提出星际旅行的三项物理法则限制。
  • • 南仁东的具体死因
    发布人: index
    时间:2018-05-23 16:48:04
    2017年9月15日23点23分,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 72岁。
  • • 南仁东的个人资料
    发布人: index
    时间:2018-05-23 16:48:04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南仁东于1945年出生,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1994年起,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16年9月25日,其主持的FAST落成启用。
    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
    南仁东,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主编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
微信扫一扫“码”上纪念南仁东

温馨提示:请为您已经逝去的亲朋好友点一柱香 献一束花,让他们在天堂永不孤单。

免费创建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