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桂

天堂纪念馆号:2887 本馆由[ siqin]创建于 2018年06月10日

个人简介 慈云桂(1917-1990) ,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麒麟镇)人,194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电系。后在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系主任、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电子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委等职。1956年加入共产党。1972年后率领国防科大计算机科研队伍,先后研制出26种型号各异的大、中、小型计算机,历经5年,至1983年12月,中国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诞生,中央军委给慈云桂荣记二等功。为中国电子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著有《雷达原理》、《概率论信息论基础》等。 个人履历 1917年4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 1937年进入安庆一中学习。 1943年湖南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当研究生。 1946-195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 1950-1953年任大连高等海军学校指挥系副教授。 1953-1954年任大连高等海军学校雷达通信系副主任、副教授。 1954-1955年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系雷达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55-1966年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 1966-1970年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系主任、教授。 1970-1978年任长沙工学院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 1978-1984年任国防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1979年升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1985-1990年任国科工委科技委常委、顾问、教授。 1990年7月21日病故于北京市。 个人生平 慈云桂,1917年4月5日生于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杨树湾外坂庄)的一户耕读世家。 他自幼聪颖过人,5岁入村塾,7岁能文,8岁能诗,"滕王阁序"那样的长文讲解一遍,很快便能一字不差地背诵,有神童之誉闻名乡里,13岁以第一名考入桐城中学,入学后成绩优异,连年名列榜首,后因水患而休学两年。其间,为强身救国,他习过武。18岁考入安庆高中,6个学期又全是名列第一。 1938年6月,他高中毕业前夕,安庆被日军攻陷,学校被迫迁往九华山。毕业后又随学校迁往湖南,沿途日机轰炸,目睹无数同胞惨遭杀害,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8月,他考取了西南联合大学的航空系,但不幸因病无法登程,只好借读于湖南大学的机械系,后转入电机系。在湖南大学,他不仅各科成绩出类拔萃,而且在全校的英文、中文和数学竞赛中连获第一名,备受各方垂青。 1943年7月大学毕业,同年8月被保送到当时依托于昆明西南联大的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当研究生,潜心于微波理论与雷达技术的研究。1946年1月至7月,他被选派赴英国考察雷达技术。8月,分配到已迁回北平的清华大学物理系,从事无线电实验室的创建。 在北平,除研究工作外,他代表清华大学物理系发起组织教师联合会,积极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他毅然放弃公费留美的机会,加入清华大学教职员志愿进城工作团,投身革命,积极迎接北平的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于1950年4月奔赴大连高等海军学校,任指挥系副教授,1953年任雷达通信系副主任,为培养中国第一批海军指挥员和通信专家作出了贡献。1954年11 月,他被选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雷达教研室主任,负责筹建雷达声纳专业。1955年3月任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其间,他主持建成了雷达和声纳实验室,研制了中国早期的舰用雷达和声纳,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舰用雷达和声纳工程师,为中国雷达和水声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56年,慈云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夏,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一批科学家专攻数字电子计算机项目,正在苏联和东欧访问的慈云桂也包括在内。回国后,他接受了研制鱼雷快艇指挥仪的任务。1957年7月,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会刊(Proc.IRE)上有一篇关于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综述性文章,慈云桂读后很受启发,乃与同事一起研究,提出把数字计算机用于指挥仪的方案,并迅速组成了一个计算机研制小组。1958年5月,他带领一个8人小组住进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中科院计算所,经过日夜奋战,模型试验告捷。1958年9月8日,一台代号为"901"的样机在哈尔滨诞生,这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901样机作为向国庆十周年敬献的礼物在北京展出期间,周恩来总理和朱德、陈毅元帅等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哈军工院长陈赓大将当即决定在学院创建计算机专业。从此,慈云桂的名字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翻开中国国产计算机的史册,慈云桂主持研制的计算机多达五六种型号,除901电子管计算机外,主要包括全晶体管化的441B系列通用计算机,百万次级151-3/4型集成电路计算机,以及每秒运算达一亿次的巨型计算机。这些计算机都富有当时的时代气息,先后成批生产了约200台,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总设计师,他主要负责总体结构与系统分析,提出指导计算机研制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工艺。慈云桂对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对计算机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战略远见,能够在计算机的各个发展阶段把准研究的大方向,不失时机地提出新的攀登高峰,而且,每一次都凭着顽强的意志、执著的追求以及求实的科学作风使预定目标得以实现。他的业绩与贡献,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慈云桂在大学工作40余年,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1961年5月,他晋升为教授,开始招收研究生。他编写的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数字积分机原理、结构与应用》再版三次。1966年4月,他创建了电子计算机系,任系主任。1972年,该系扩建为计算机系兼研究所,他兼任所长。1979年7月,他被任命为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和计算机研究所所长。80 年代中后期,他积极参与和组织国际计算机学术活动,并集中较多时间指导博士生从事新一代计算机前沿课题研究。几十年来他培养的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如今已成为计算机战线上的学术带头人,为中国计算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5年1月,慈云桂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委,1989 年7月改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顾问。1990年7月21日卒于北京,享年73岁。 慈云桂于1974年和1979年先后当选为中共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为院士)。他生前曾任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计算机顾问组组长,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评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学位评审组评委,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计算机学科评委,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校名誉教授,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和名誉理事,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电子学报》和《计算机学报》编委,以及荷兰未来计算机系统FGCS杂志的国际编委和《科技导报》的中国编委。 慈云桂秉性刚直,意志坚强,待人热情,生活俭朴。他锐意进取,思想开拓,工作魄力大,说话号召力强。他办事果断,作风踏实,讲求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他爱才如命,且知人善任,有非凡的组织管理能力。他教书育人,积极弘扬爱国主义和崇高的品德修养。他经常告诫他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也是他本人几十年治学生涯中一贯恪守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