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才

思亲天堂馆号:1903 本馆由[ index][创建于2000年01月01日]

王曰才
  • 王曰才

  • 8536 — 42415
  • 别名:
    性别:
  • 生肖:
    政治面貌:--请选择--
  • 籍贯: 北京市
  • 生活地址:北京市
  • 墓地地址:北京市
  • 天堂编号:1903
  • 网址:./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1903
您是位前来悼念的人
今天是公历:2024年05月02日
王曰才 已经离开我们: 天,距离王曰才 周年忌日还剩
王曰才,1946年8月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改名为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采矿系,获工学士学位。9月,在该校物理探矿研究室读研究生。为把所学知识报效祖国,1947年底回国。1948年,他进入了设在上海的中国石油公司,被分派到甘肃玉门油矿,从事测井工作和建站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1950年被评为玉门油矿劳动模范,9月,出席了 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8月,王曰才调进刚建不久的北京石油学院,任副教授,受命创建石油测井工程专业。他和同事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1955年7月,石油测井工程专业初步建立了起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测井技术人才。1959年9月,他被评为北京市文教卫生标兵,出席了全国文教卫生群英大会。 “文化大革命”中,王曰才受到了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1979年,他被任命为石油学院勘探系主任,继续着中断了十几年之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提高油层判断准确度 1948年,王曰才被分派到玉门油矿,和刘永年一起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电测站。 当时,玉门油矿完井作业是衬管完井,需要钻到第一主力油层以上20m左右处停钻下套管,然后钻穿油层下衬管采油。因此,正确判断第一主力油层(L)、第二主力油层(M)和很差的油层(K)是很重要的,如果把K油层误认为L油层,则下边的主力油层就会被漏掉。如果错把L油层当作K油层,没有采取防喷措施,就会出现井喷。这种情况,以前曾经发生过。他们使用一台由台湾运来的日本造的旧的电动绞车,电动绞车上容纳的1000m四芯麻包电缆和用灵敏度为40μA/0.8cm的电测示波仪,装配成半自动电测仪,用这种设备测出0.5m电位电极系测井曲线、2m梯度电极系测井曲线及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利用测得的资料进行地层对比,判断K、L、M油层和确定断层位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49年春天,刘永年调往四川,玉门电测站工作由王曰才负责。当时电测站只有四五个人,他们除了担任玉门油田的测井工作外,还制作了电子管直流放大器,把测井仪改装成简单的自动电测仪。他们还摸索试用1949年刚从美国LANEWELLS公司运来的一台套管射孔器。这台套管射孔器1949年底投入生产,从此,玉门油矿的完井作业从以前的衬管完井,改变为射孔完井,简化了钻井工程。 创建我国石油测井工程教育专业 根据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1955年初,石油工业部决定在北京石油学院建立石油测井工程专业。学校把创建测井教研室、开设测井专业课的重担压在王曰才的肩上。 当时,在国内没有专门的测井专业,仅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办过一期测井培训班,北京地质学校毕业过一届测井专业中专生。在大学建立测井专业,在我国是头一次,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面临的问题很多,一缺师资,二无教材,三无实验室。面对困难,王曰才暗下决心:“石油工业发展需要测井专业人才,困难再多再大,我们也要想办法克服”。专业课除了放射性测井这一门课由另一位教师讲授外,其他的几乎全由他“承包”了。经过艰苦奋斗,他们建起了实验室,先后编写出《矿场地球物理方法及仪器设备》、 《电法测井》 、《非电法测井》、《测井资料综合地质解释》等教材。1957年,第一批测井专业学生毕业了,一部分留校,充实了地球物理教研室师资,大部分分配到全国各石油厂矿及地质部。 在随后的几年里,王曰才先后带领学生下现场,实行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1956年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组建了学生测井队,承担浅井测井任务。1958年在四川龙女寺参加川中石油会战,承担测井解释工作,开展放射性测井研究,师生共同研制了模拟试验井,绘制了考虑泥质影响的中子伽玛测井孔隙度图版。1960年,他和测井教研室部分师生去大庆油田收集编写教材的素材。回校后,与部分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编写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油矿地球物理》新教材。 1963年底,王曰才和测井教研室的一些教师一起建成了测井电模型,1964年获石油部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被四川和西安等单位使用,研究侧向测井电极系参数的选择及制作侧向测井解释图版。 指导研究生取得科学研究成果 1976年,王曰才开始研究地层倾角测井,1980年编写了《地层倾角测井》讲义。1987年,他和王冠贵合作编写了《地层倾角测井》一书,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1982年,王曰才研究阳离子交换容量测量技术及其应用。岩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Qv值是影响泥质砂岩导电性质的主要参数。他指导一位研究生,用26块岩心及一些人工压制的岩样进行实验,发现岩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Qv值不仅和岩石孔隙的黏土水(Bound Water)含量有关,还和黏土水之外的水动力学上不能流动的远水有关。把孔隙中只含黏土水的黏土看作理想化泥岩,提出了用黏土水饱和度来描述实际泥岩和理想化泥岩之差。用理想化Qv值进行泥质砂岩的测井解释,撰写了《理想化Qv》论文,1985年4月,在全国电法测井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后来又继续研究理想化Qv泥质砂岩的解释方法,在1990年中国北京地球物理测井国际讨论会上宣读了这篇论文。1998年,他受中国海洋石油测井公司委托,利用理想化Qv研究了泥质砂岩泥质含量及含油饱和度对自然电位响应的影响,说明了在含油泥质砂岩处出现的自然电位响应现象。 1986年,王曰才指导两位研究生研究了单井测井相分析和区域测井相分析。1990年,在《地球物理测井》期刊第3期上发表了《微型机区域性岩相库的研究及其应用》 。该论文详细地研究了用微型机进行单井测井相分析的各个步骤,提出了合并单井测井相分析结果形成区域性岩相库的方法。对于单井测井相分析,着重研究了自动分层方法和测井相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主成分活度加权方差优化分层法和测井相与岩相广义对应原则。对于多井测井相分析,提出了先分后合的原则,并由此建立了一套微型机测井相分析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实例应用,建立了一个区域性的岩相库。用该岩相库处理所得到的岩相剖面,与地质剖面的符合情况较好。
1923年5月 出生于北京。
 
1943-1946年 在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采矿科学习,获工学士学位。
 
1946-1947年 在日本九州大学物理探矿研究室做研究生。
 
1948-1953年 任玉门油矿电测站技术员、工程师。
 
1953-1954年 任西安西北石油地质局测井工程师。
 
1954-1980年 任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副教授,测井教研室主任。
 
1980-1994年 任石油大学教授。
 
1979-1985年 任石油大学勘探系主任。
 
1994年 退休。
  • • 王曰才 的具体死因
    发布人: index
    时间:2018-05-23 10:49:21
  • • 王曰才 的个人资料
    发布人: index
    时间:2018-05-23 10:49:21
    王曰才(1923年5月15日--2016年2月15日),男,石油地球物理测井专家,教育专家。我国石油地球物理测井工程专业和教育的创建者之一。主持建立我国第一个电测站,开展了我国的石油测井工作。研制的"测井电模型"提高了油层的判断准确率,获石油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微信扫一扫“码”上纪念王曰才

温馨提示:请为您已经逝去的亲朋好友点一柱香 献一束花,让他们在天堂永不孤单。

免费创建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