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锡夔

天堂纪念馆号:1937 本馆由[ index]创建于 2000年01月01日

  • 蒋锡夔 的具体死因

    2017年8月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91岁。
    发布人: index 阅读(次) 点赞(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8-05-23 16:13:58
  • 蒋锡夔 的个人资料

    蒋锡夔(1926年9月-2017年8月1日),男,回族,1926年9月生于上海,祖籍南京,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和有机氟化学家,中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获特等荣誉学士学位,1952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化学所和上海有机所从事科研工作。曾任上海有机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联合利华研究所主任,上海市六、七、八届政协委员。
     
    2017年8月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91岁。
    发布人: index 阅读(次) 点赞(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8-05-23 16:13:58
  • 蒋锡夔 的一生大事

    研究工作
     
    他们的研究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形成以及很多疾病的产生,将来很有可能由此产生很多新的药物,或者弄明白中药是如何起治疗作用的。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而可怕的疾病,其罪魁祸首是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蒋锡夔发现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物,有一个共同的可测量的内在特征,是各组成成分的共簇集倾向形成了斑块。如果有一天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无毒解簇剂,能被不断引入血液中,就有可能成为防止甚至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古老中草药的成分是否有结簇作用,也许能找到一些没被发现的物质。还可以用簇集的概念研究癌细胞的表面结构,从而设计抗癌新药。
     
    能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有特立独行的思路。蒋锡夔说,"在选题时,我自作主张,没有受任何联系生产或效益的束缚。"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好奇、爱美,这也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动力所在。如果强调基础研究必须与应用或效益联系,那是非常短见的。人们受追求真善美本能的驱使,执着于基础科学的研究,而它创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如能应用于其他学科或领域,就能应用于实际。
     
    蒋锡夔一直大胆地应用"有机整体"的科学思想方法,用他的话讲就是"有机整体、动态多因素分析"法。他强调看文献和做实验一样都不可偏废。与蒋锡夔共同完成获奖项目的博士生导师计国桢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一个课题组里有不同的人,有指兔子的,有打兔子的,有捡兔子的。蒋锡夔先生每天查看大量的文献资料,总能不断地提出新的想法,是指兔子的人。其他的人有的设计实验,有的从事实验,是打兔子和捡兔子的人。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才能使课题组成为一个完善的梯队。

    曾根据机理推论,发明了氟烯与三氧化硫的重要而有用的反应,合成新型化合物β-磺内酯。
     
    1955年回国后,曾先后在北京化学所和上海有机所主持军工和民用氟橡胶和氟塑料的研制,为军工和生产作出了贡献。
     
    1978年创建了中科院第一个物理有机研究室,从事纯基础研究,出了不少一流成果和研究人才。主要从事自由基化学和单电子转移,有机氟化学,反应机理及新型反应,微环境及溶剂效应,疏水亲脂作用等方面研究。特别是对有机分子的簇集和自卷现象,以及对自由基化学中的取代基参数δ-的建立和应用这两方面的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两次被邀在Acc.Chem.Res.上撰文,并出版专著《有机分子的簇集和自卷》。
     
    1981年以来培养了不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曾被邀请到国外大学或国际会议作过105次甚为成功的学术演讲。发表论文170篇以上。其中70余篇发表在20种国外学报上,包括JACS 7篇。
     
    先后于1982年及1992年(惠永正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92年获两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9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

    发布人: index 阅读(次) 点赞(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8-05-23 16:13:58
  • 蒋锡夔 的历史印象

    发布人: index 阅读(次) 点赞(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8-05-23 16:13:58
  • 摘要

    1926年9月生于上海。优裕的家庭条件使蒋老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从黎占亭写的《蒋锡夔传记》中,记者了解到蒋老小时候在上海工部局新闸路小学,四年级时就已读了很多小说。与一般富家子不同,蒋老很早就表现出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在华童公学读初中时,经常与表哥一起在家中的小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有一次,他们将氢和氧混合,差点炸了手指头。高中时代,他在圣约翰大学附中时,即对生物学产生了强烈兴趣。 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特等荣誉理学士学位,第二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52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他在美国凯劳格公司从事科研工作,发现了一个有用的有机反应,从而合成了一类新的氟化合物。 1954年,在国外曾提出并证明了氟烯与SO3反应生成β─磺内酯, 发明了一种有用的有机反应。回国后领导完成了多氟橡种胶和氟塑料的研究工作,为军工和民用做出了贡献。 1955年,他拒绝美国移民局官员的游说,毅然回国。他安心投入到国防急需的绝密军工项目,先后主持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氟橡胶、氟塑料产品。曾任上海有机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联合利华研究所主任,上海市六、七、八届政协委员。 1978年,他又响应科学院号召,把科研重心转移到基础研究上来,并创立了中国科学院第一个物理有机化学实验室。之后就一直坚持基础研究,在有机氟化学、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和亲卤反应,结构─性能关系,新颖反应机理探索,溶剂和微环境效应,疏水亲脂作用等方面均有建树。特别是对有机分子的簇集和自卷现象以及对自由基化学中的取代基参数σ的建立和应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85年,其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中科院的持续支持,还是国家973的支持项目。 1989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2年,获两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与惠永正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99年和2001年,他们的研究两次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5年,上海科技大会上获授"科技功臣"。 20多年,发表论文120篇,其中相当一部分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被国内外引用802次。 蒋院士被邀请在国际会议和国外大学研究机构上做研究报告105次,并在国际同行瞩目的美国《化学研究评论》上两次撰文论述工作进展。
    发布人: index 阅读(次) 点赞(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8-05-23 16: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