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

天堂纪念馆号:243845 本馆由[ siqin]创建于 2019年03月12日

1933年11月4日,高锟出生在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10岁高锟就读上海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在上海完成小学与初中一年级课程。 除了读中文之外,也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 1948年,高锟举家迁往香港。 1949年,高锟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 1957年,高锟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 1965年,高锟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大学学院(UCL)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1957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 1960年,高锟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 1970到1974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新成立的电子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其后为该系首任讲座教授。[1] 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高锟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1979年,取得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终生会员。[11] 1982年,高锟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 1985年,高锟在德国的SEL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 1986年,高锟被任命为SEL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主任,同时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 1987年-1996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成立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及多间研究所,开设多个新的本科及研究院课程,为中大成为世界级研究型综合大学奠定坚实基础。[2] 1989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11] 1990年,获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1] 1991年,在高锟领导下,香港中文大学率先租用一条卫星电缆连接美国太空总署,带领香港接通全球互联网;至1995年,中大成立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HKIX)。 1992年,获选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5年,中国北京大学荣誉教授。 1995年,中国清华大学荣誉教授。 1996年,辞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职务,任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1995年,中国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荣誉教授。 1995年,中国北京邮电大学荣誉教授。 1997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2002年,之前完成英文自传《A Time and a Tide: Charles K. Kao: A Memoir》,许迪锵翻译的中文译本《潮平岸阔-高锟自述》于2005年出版。 2003年初,高锟证实罹患早期老人痴呆症,接受治疗。 2009年,76岁的高琨因"开创性的研究与发展光纤通讯系统中低损耗光纤"而获得诺贝尔奖。12月8日,高锟的演说《古沙递捷音》由夫人和中大4名教授按照《潮平岸阔》内容代笔,夫人代为发表。12月10日,高锟在诺贝尔典礼上获特别安排,免除走到台中领奖、鞠躬三次的礼仪,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破例走到他面前颁奖。 2010年2月,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返回香港中文大学,并将毕生最高荣誉诺贝尔奖及人生其他17个重要奖项,永久送赠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