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

思亲天堂馆号:243845 本馆由[ siqin][创建于2019年03月12日]

高锟
  • 高锟

  • 1933年11月4日 — 2018年9月23日
  • 别名:
    性别:
  • 生肖:
    政治面貌:--请选择--
  • 籍贯: 上海市
  • 生活地址:上海市
  • 墓地地址:香港
  • 天堂编号:243845
  • 网址:./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243845
您是位前来悼念的人
今天是公历:2024年05月04日
高锟已经离开我们: 天,距离高锟 周年忌日还剩
1933年11月4日,高锟出生在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10岁高锟就读上海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在上海完成小学与初中一年级课程。 除了读中文之外,也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 1948年,高锟举家迁往香港。 1949年,高锟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 1957年,高锟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 1965年,高锟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大学学院(UCL)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1957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 1960年,高锟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 1970到1974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新成立的电子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其后为该系首任讲座教授。[1] 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高锟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1979年,取得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终生会员。[11] 1982年,高锟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 1985年,高锟在德国的SEL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 1986年,高锟被任命为SEL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主任,同时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 1987年-1996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成立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及多间研究所,开设多个新的本科及研究院课程,为中大成为世界级研究型综合大学奠定坚实基础。[2] 1989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11] 1990年,获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1] 1991年,在高锟领导下,香港中文大学率先租用一条卫星电缆连接美国太空总署,带领香港接通全球互联网;至1995年,中大成立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HKIX)。 1992年,获选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5年,中国北京大学荣誉教授。 1995年,中国清华大学荣誉教授。 1996年,辞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职务,任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1995年,中国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荣誉教授。 1995年,中国北京邮电大学荣誉教授。 1997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2002年,之前完成英文自传《A Time and a Tide: Charles K. Kao: A Memoir》,许迪锵翻译的中文译本《潮平岸阔-高锟自述》于2005年出版。 2003年初,高锟证实罹患早期老人痴呆症,接受治疗。 2009年,76岁的高琨因"开创性的研究与发展光纤通讯系统中低损耗光纤"而获得诺贝尔奖。12月8日,高锟的演说《古沙递捷音》由夫人和中大4名教授按照《潮平岸阔》内容代笔,夫人代为发表。12月10日,高锟在诺贝尔典礼上获特别安排,免除走到台中领奖、鞠躬三次的礼仪,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破例走到他面前颁奖。 2010年2月,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返回香港中文大学,并将毕生最高荣誉诺贝尔奖及人生其他17个重要奖项,永久送赠中大。

人物评价
早在1966年,高锟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而正是光纤通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努德格伦评)
"你的研究完全改变了世界,促进了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我本人为你而感到骄傲,世界欠你一个极大人情。"(美国总统奥巴马评)
"你的发明改变了世界通讯模式,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把光与玻璃结合后,影像传送、电话和电脑有了极大的发展……"(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评)
高锟教授在科学上的成就,具有一切最伟大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第一,他的光纤技术改变了世界,如果没有他的伟大发现,我想世界会跟现在完全不同;第二,他的创新是平常人想不到的,40年前通讯最快的媒介都是金属线,高锟惊人的想象力在很多人看来匪夷所思。(资讯科学家、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评)
光纤真正能远距离传递信号,他是奠基人之一。原来的光纤传输信号,损耗很大,传输距离短,当时高锟在理论上论证,能够把光纤的损耗降得很低,进而实现长距离传输信号。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现在所有跟光纤通信有关的技术,都离不开高锟的研究工作。(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刘旭评)
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奖乃实至名归,足证世界对其贡献之推崇。他的研究是远见、创意和精确计算之结晶,堪为世人之典范,并鼓舞人心。高教授为人随和谦厚,能够与众在此一同向他道贺,实是一大乐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评)
高教授为人高贵仁慈,做事非常认真,在任中大校长期间,强调追求"卓越",务求把中大发展为"世界的本地大学"。"追求卓越"从此成为中大继往开来的目标方向。(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评)
高教授对中大贡献卓越,与中大结缘近40载。他在担任该校电子学系教授、系主任期间,锐意发展电子学课程;出任中文大学校长时,领导校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中大成为特区内以至国际上教研皆具分量的学府,高教授居功至伟[19]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评)
他总是思维超前,不仅在科研上,在其他各方面都是如此。(高锟妻子黄美芸评)
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谦谦君子和有承担的教育家。(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曾荫权评)
高锟先生在其职业生涯中获誉殊多,但是应当说先生是一贯地秉持了其幼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冲和之道。他不企荣利,将迟到的诺贝尔奖归于意外之喜。高锟先生将生平所获奖牌捐赠给了香港中文大学,将日本国际奖奖金捐赠给耶鲁大学建立了高锟研究资助基金来促进东西学术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高锟先生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他生于中国内地开风气之先的上海,在香港和英国接受正规教育,先后在英国、香港、美国工作生活。先生有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情怀,也有着接纳西方文化的开阔胸怀。(财新网评)

科研成就
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维通讯就会成功。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由于他取得的成果,有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和家居提供数据。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在他的努力推动下,1971年,世界上第一条1公里长的光纤问世,第一个光纤通讯系统也在1981年启用。
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高锟是提出用纤维材料传达光束讯号,以建置通信的第一人。高氏仍在英国求学的1960年代,大家已经知道讯息是可以用数字或模拟的方式传送。当时已有人研究,透过气体或玻璃传送光,期望可达到高速的传送效率,但无法克服讯号会严重衰减的问题。1965年,高氏对各种非导体纤维进行仔细的实验。按他分析,当光学讯号衰减率能低于每公里20分贝时,光束通信便可行。他更进一步分析了吸收、散射、弯曲等因素,推论被包覆的石英基玻璃有可能满足衰减需求达到波导。这项关键研究结果,推动全球各地连串运用玻璃纤维波导来通讯的研发工作。
教学成果
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其间中大实施灵活的学分制,全面检讨本科课程,成立工程、教育两学院,致力改善教学质量;创设多个研究所,促进跨学科研究;提升校园主干网络,连接世界各地系统;与国际学术重镇保持密切联系,加强与本地工商界合作。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
  • • 高锟的具体死因
    发布人: siqin
    时间:2019-05-16 10:21:35
    2018年9月23日,高锟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
  • • 高锟的个人资料
    发布人: siqin
    时间:2019-05-16 10:21:35
    高锟(1933.11.4-2018.9.23),生于中国上海,祖籍上海金山,华裔物理学家,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高锟于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伦敦大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
    高锟长期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2018年9月23日,高锟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
微信扫一扫“码”上纪念高锟

温馨提示:请为您已经逝去的亲朋好友点一柱香 献一束花,让他们在天堂永不孤单。

免费创建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