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凡

思亲天堂馆号:4161 本馆由[ siqin][创建于2018年06月22日]

朱凡
  • 朱凡

  • 3289 — 31785
  • 别名:朱宗仁
    性别:
  • 生肖: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 籍贯: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
  • 生活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 墓地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 天堂编号:4161
  • 网址:./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4161
您是位前来悼念的人
今天是公历:2024年05月03日
朱凡已经离开我们: 天,距离朱凡 周年忌日还剩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7年1月8日,朱先生在长沙病逝,享年79岁。 朱凡的父亲是朱际云。朱凡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就读,后转至上海立达学院,并考入上海同文书院日语日语专业,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他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进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做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民国22年朱凡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而被捕,判刑15年,与共产党失去联系。民国24年由涟水县教育局长郑宾等人出面,请顾祝同保释,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尊孔学校教书,后因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官方驱逐出境,民国25年8月回到上海,在陶行知帮助下,与左翼作家张天翼、陈白尘、蒋牧良等一起从事写作和翻译工作,以“阿累”等笔名撰写了不少文艺评论、杂文、散文。

他熟练掌握英语、日语,精通文学、历史、哲学。他是作家、革命家、教育家。不平凡的革命经历,练就了他的诙谐与乐观。
他的一只眼睛天生有些斜视,结发妻子后来离他而去,他乐呵呵地调侃道:“我看她比我眼力还差,看不出我今后要当官,她能享福。其实像我这样的眼睛,一点儿也不妨碍当官儿。”“文革”中,他顶着“叛徒”的帽子,遭受残酷的斗争和审查,他也总是乐呵呵的。
当人们问起阿累那两本应该成为文物的书———鲁迅赠给的《毁灭》和《铁流》时,他就会慢腾腾地说:“一本丢了。”然后,喝一口茶,又喝一口茶,又是慢腾腾地说 :“另一本也丢了。”让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想起鲁迅《秋夜》中的那两株枣树。
1986年10月,为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阿累以病重之躯写下文章《回忆与纪念》。1987年1月8日,他走完 78 岁的人生历程,在长沙病逝。

早期经历
阿累是他的笔名,原名朱宗仁,又名朱凡榕、朱一苇、朱凡。1909 年1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王集乡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朱同寿,光绪丙子科举人,选授靖江县训导。父亲朱际云,清廪贡生,对地方教育事业有很大建树。
阿累从县立小学毕业后,先后求学于金陵大学附属中学、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1930年7月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
革命生涯
1931 年“九一八”后 ,参加反帝大同盟。次年 ,参加“左翼剧联”。8月,受中共派遣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秋天的一个中午,阿累在内山书店偶然遇见鲁迅先生,这“一面”成了他一生中永恒的瞬间。这时他的名字是朱凡榕,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时,多用朱一苇, 有时用凡榕、阿累。
1933年, 阿累因参加和领导卖票工人罢工而被捕,解往南京,判刑15 年,与党失去联系。1935年,由乡贤郑宾出面,请同乡、国民党要人顾祝同将阿累保释。后来阿累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尊孔学校教书 ,又因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驱逐出境。1936年8月,在陶行知的帮助下,阿累回到上海,与张天翼、陈白尘、蒋牧良等从事左翼文艺活动,同欧阳山主编《小说家》,和艾思奇办《大家看》、《少年丛书》,为徐迈进选编国内外短篇小说 20余册。
1936年10月,文坛巨匠鲁迅逝世,阿累与巴金、靳以、黄源、陈白尘、以群等组成治丧办事处 ,参加筹备葬仪。他以“阿累”笔名, 深情地写下纪念鲁迅的文章《一面》,又翻译了史沫特莱的《鲁迅是一把剑》。
1937 年“八一三”事变后 ,阿累重新入党 ,由上海“文总”指派,潜入陈诚军队中。又参加上海“文救”工作,率领一批年轻文艺工作者组成战地服务团。上海沦陷后,他率团到皖南找到新四军,在陈毅领导下进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后又由周恩来介绍到大别山工作。
皖南事变后,阿累到津浦路新四军二师所在地参加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后调任苏北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长、《江淮日报》主编 ,不久,调任淮海行署秘书长。1943年3月,调任涟水县县长,兼任敌工部长和涟水中学 (当时叫淮海第一中学) 校长。这时,他叫朱一苇。1945年5月,他南渡浙西,任天北专署专员。不久,他又回到苏南。
阿累亲自写了淮海第一中学校歌 :“淮海平原上,繁荣的村庄。年轻的淮海中学,屹立在敌人的卧榻之旁。为了抗战 ,为了胜利,我们把课堂作战场。培育青年一代,锻炼、成长;抗战,农工,明天,我们是新中国的榜样。六塘河畔,沃野坦荡。年轻的淮海中学 ,生活在战士劳农之间。为了抗战,为了胜利,青纱帐里,柳岸河旁是我们的课堂。努力学习,坚持斗争;劳动,民主,纪律 ,我们是新青年的榜样。”这歌声激励许多学子参加涟水保卫战、孟良崮战役,走上革命道路。
1945 年 9 月,阿累随军北撤山东,任第三野战军敌工委宣传部长。1948年在豫西宝丰参与创办中原大学。次年5 月随军进入武汉,以军代表身份接管武汉大学。8月,湖南和平解放,他先后任湖南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等职。从1953—1982年间,曾一次代理、三次出任湖南大学校长。这时,他用名朱凡。
  • • 朱凡的具体死因
    发布人: siqin
    时间:2018-06-22 18:07:11
    1987年1月8日,朱先生在长沙病逝,享年79岁。
  • • 朱凡的个人资料
    发布人: siqin
    时间:2018-06-22 18:07:11
    阿累(1909-1987),原名朱宗仁,又名朱凡榕、朱一苇、朱凡。当代哲学家、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1909年1月,江苏涟水县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到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获悉,迫令出境。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7年1月8日,朱先生在长沙病逝,享年79岁。
微信扫一扫“码”上纪念朱凡

温馨提示:请为您已经逝去的亲朋好友点一柱香 献一束花,让他们在天堂永不孤单。

免费创建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