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

思亲天堂馆号:650 本馆由[ admin][创建于2018年04月19日]

刘半农
  • 刘半农

  • 1891年5月29日 — 12614
  • 别名:半农
    性别:
  • 生肖:
    政治面貌:--请选择--
  • 籍贯: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
  • 生活地址:北京市
  • 墓地地址:北京市
  • 天堂编号:650
  • 网址:./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650
您是位前来悼念的人
今天是公历:2024年05月11日
刘半农已经离开我们: 天,距离刘半农 周年忌日还剩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字半农,南沙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著名的文学家、中国民歌收集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现代实验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 1905年,刘半农以江阴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常州府中学堂。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在革命军中担任文牍工作。1912年,刘半农在上海新剧团体开明社任文字编辑,后在中华书局任编译员。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者。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 “九・一八”事变后,刘半农坚决主张抗日。他与钱玄同等人联名发出了为共产党人李大钊举行公葬的募捐书,并为李大钊书写了墓志。 1934年,43岁的刘半农去西北考察方言,收集绥远民歌,不幸染病,于7月病逝。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戏曲改革
对于戏剧改革,他认为雅化了的昆曲,应处于历史艺术的地位,受人鄙视而仍有观众的京戏,应当进行改良。主张摒弃“恶腔死调”,改正剧本没有理想和文词不通的弊病,而以白描笔墨和方言去写脚本。以后,他为《梅兰芳歌曲谱》和《腔调考原》作序,对于京剧改革的阐释有所变化。他为使话剧发展取得借鉴,还翻译有剧本《戍獭》、《小伯爵》、《琴魂》、《天明》、《茶花女》。
乐律研究
写有《从五音六律说到三百六十律》、《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等论文多篇。说明中国乐律是建筑往“倍半相生”和“三分损益”两大原则之上,不宜于“变调”;而明代朱载堉发明的十二等律,解决了“变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是划时代的贡献。他对中国古代将乐、度、历混为一谈,更羼入荒诞的五行学说的乐律观,进行了批判。他还对中国古代乐器的音律,进行了实际测试。
文物考古
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京中国学术团体和瑞典考古学者斯文赫定,共同组织西北科学考察团。他多次参与谈判,被推举为该团理事会常务理事。民国十七年(1928年),去日本出席东方考古学协会的学术会议,在京都东亚考古学会作了“新嘉量之校量及推算”的演讲。6月,在奉系军阀退出北京时,发起组织北京临时文物维护会。他还对美国中亚考古团在蒙古非法盗掘文物、中法考察团的法方成员一再违反协定并殴打中国团员等事,多方进行过斗争,并在《北旧》、《质问法使馆参赞韩德威》、《介绍黄种巡察团》等文中予以揭露和抨击。他还进行考古调查,在河南巩县、洛阳发现北魏和唐代的乐舞造象,又作“古度量衡举”,仿造汉代日晷仪。

文学主张
民国六年(1917年),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认为文学应表现
 自我的真情实感;只有将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主张在白话文没有取得正宗地位之前,文言和白话可暂处于对待地位,白话应吸收文言的优点,而文言应力求浅显,以便和白话相近。提出破坏旧韵,重造新韵,主张增多诗体和以今语作曲。提倡文章分段,采用新式标点符号。随后,又发表《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在介绍英国约翰生和美国樊戴克的文学思想时,强调文学的真实性,批判背离现实的虚伪文学。  刘半农首先从“形式”的角度,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力求实现文学的变革;其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文言与白话,对文学语言变革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三,为推进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统一的语言,作出了创立新式标点等具体而又切实的努力。 
小说改革
在小说改革方面,他提出要用历史的、系统的、比较的方法研究小说,以促进小说的繁荣和进步,并作了“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中国之下等小说”等演讲,强调小说的社会作用和研究拥有群众的通俗小说的重要性。民间文学
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以1918 年北大歌谣运动为开端,刘半农作为歌谣运动的发起者和主持者,他倡导新诗创作向歌谣学习的做法提高了歌谣在文学上地位,为歌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作了准备;他首倡歌谣征集与研究,使民间文学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并为之在学术界争取了合法地位;他的民歌采集和研究方法,他对民间文学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中的多学科视角和民间立场,对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典文学
在古典文学方面,校点出版了唐韩惺的《香奁集》,清董若雨的《西游补》,张南庄的《何典》。写有《读<海上花列传>》、《<西游补>作者董若雨传》。
文学翻译
刘半农是首批翻译外国散文诗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把高尔基作品介绍到中国,最早将狄更斯、托尔斯泰、安徒生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译者。他在翻译时对声韵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声调是不能迁移的东西,对于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表现非常重要,因此主张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在忠实翻译原文本意的同时,要尽力保存原文的语言方式,并要译出原文的真实感情。刘半农在译诗时,往往将原文当成乐歌看待,并认为这相当于中国的词曲,即能够在谱上曲后进行演唱。因此他的译诗较多地选择了五言古体的形式,为译诗的音乐品质提供了保障。其译著主要有《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
语言科学
在语言科学的领域里,他的研究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各方面。
语音方面
在国外,刘半农研习实验语音学,致力于汉字声调的研究。他测试了中国十二种方言的四声,撰著了《四声实验录》。他指出:四声和声音的强弱没有关系,和音质、长短有些关系,而决定四声的主要是音的高低。这种高低是复合音,是由此音移入彼音,移入时是滑的,而不是跳的。这个论断,科学地解决了四声是什么的问题。回国后,他在北大建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记录了七十余种方言。根据七十余种方言的音素,编成《调查中国方音用标音符号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撰写了《北平方音析数表》,分字音为“头”“面”‘颈”“腹”“尾”“神”六项,以六位数字表示一字的切音。此外,还写有关于语音的论文多篇,创制并改进了测音仪器,翻译了法国保尔帕西的《比较语音学概要》。他先后创制了刘氏音鼓甲乙两种、声调推断尺、最简音高推断尺、四声模拟器等语音实验仪器。他先后记录了全国70多处方言,还借助研究语音的仪器测试古代乐律。
汉字改革
刘半农主张汉字改革,认为汉字最终应走拼音化的道路。民国十四年(1925年),
 他发起成立“数人会”,经过二十二次讨论,拟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他认为,汉字在实行拼音制以前,写简化字是必不可少的办法,因此与李家瑞编《宋元以来俗字谱》。这本书表现了八九百年以来,简笔字演变的轨迹。 
辞书建设
民国十四年(1925年),他向北大研究所提出《编撰<中国大字典>计划概要》。由于需要大量经费,无法实现。民国二十年(1931年),拟编《大学辞典》,也因经费无着而作罢。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北新书局编撰《标准国音中小字典》,共收九千余字,还附录有他创制的《点直曲检字法》。他还为《中国大辞典》撰写了三百多页的“一”字稿本。此外还写有《打雅》等文章。他还倡议使用“她”“它”二字,作为代词。 
语法研究
在语法研究方面,民国八年(1919年)北大出版组印行了他的《中国文法通论》。他对于机械地模仿外国语法的《马氏文通》体系不满,主张结合我国语言实际,建立自己的语法体系;还反对以引用古奥的例句为尚的陈规,主张采用习见的和口语的例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高中生写了《中国文法讲话》。 
  • • 刘半农的具体死因
    发布人: admin
    时间:2018-09-26 08:46:52
    内蒙一带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上“回归热”病,7月14日在北平逝世,年仅44岁。
  • • 刘半农的个人资料
    发布人: admin
    时间:2018-09-26 08:46:52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字半农,南沙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著名的文学家、中国民歌收集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现代实验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
  • • 永不熄灭的灯!
    发布人: 卡琪
    时间:2018-07-20 09:30:12

    抬头看看我们中华民族飘扬着的五星红旗吧,那永不褪色的红色,是历史的见证。英烈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你们是我们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灯!

  • • 先贤
    发布人: 百姓
    时间:2018-05-21 22:45:23

    感谢你们为国家做出的奉献。

微信扫一扫“码”上纪念刘半农

温馨提示:请为您已经逝去的亲朋好友点一柱香 献一束花,让他们在天堂永不孤单。

免费创建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