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良

思亲天堂馆号:781 本馆由[ wangzehua][创建于2018年05月07日]

陈国良
  • 陈国良

  • 12480 — 40688
  • 别名:
    性别:
  • 生肖: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 籍贯: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 生活地址:北京
  • 墓地地址:北京
  • 天堂编号:781
  • 网址:./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781
您是位前来悼念的人
今天是公历:2024年05月02日
陈国良已经离开我们: 天,距离陈国良 周年忌日还剩
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一夜之间,苏联专家全部撤出。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才刚刚起步,就遇到了严峻的考验。航空航天事业急需高温材料,新中国急需自己高水平的材料科学家。1960年,冶金工业部紧急下达指令:北京钢铁学院马上组建高温合金专业。当时材料系金相教研室最年轻的教师、1955年才毕业留校的陈国良,受命领衔成立高温合金教研室。他二话不说,带着几个刚毕业的比自己还要年轻的教师,日日夜夜地泡在图书馆、实验室,查资料,做笔记,编教材,做实验,现学现卖,创立了北京钢铁学院高温合金专业,为研究和培养人才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陈国良担任材料系的主任。他以发展、创新的眼光,提出并实践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并重的发展思路。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材料系将当年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从30名扩大到50名。1985年,全国共有67所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报考北京钢铁学院材料专业研究生。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为学科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材料系的科研方向由冶金部比较单一的以钢铁为主转变成包括先进金属材料及制备技术等多个方向,此种转型的成功,使材料系仅一个系就拿到1987年国家第一批“863”计划中的12个项目,扩大了学校原有的材料专业优势。在1987年的全国材料专业评比中,获得材料学科第一名的好成绩。 “根深叶茂常青藤,高飞远眺万重山”是陈国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独到的标准。前一句说的是要打好基础,拓宽知识面,要有长期提高的能力;后一句讲的是要有精英素质,有更高的志向、更宽阔和长远的眼界、更强的攀登高峰的使命感。 他认为,讲课只是解决人才问题必备的基础教育,精英人才需要的是名师带高徒式的精心培养。他指导的博士论文有多篇获得校优秀论文奖。他的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实现了北科大在此奖项中“零”的突破。 陈国良认为,培养出精英人才、指导出优秀博士论文是师生有效合作的成果,导师主导,学生主动,要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师生合作的有效度是培养精英人才和优秀博士论文的基础。达到有效合作的具体做法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导师要深入到博士生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去,这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他身先士卒,总是尽可能参加学生的科学实践。尽管他不可能总在实验的第一线,但他了解实践全过程和重要的节点,发现学生科学实践中的闪光点,并加以深化提高,形成创新亮点。 陈国良特别重视对研究生、青年教师独立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他总结五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开办“做研究做学问的经历与体会”系列讲座,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在指导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针对学生没有科研经历和动手能力差等问题,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为学生讲解,从所学的专业知识到科学研究思路、过程、实现课题目标的手段等等,无所不至。在中国材料名师讲坛中,陈国良以“遵循科学发展观,不断开辟领域新方向,重要的创新性工作和几点体会与思考”为题,深刻分析了专业领域的发展规律,联系自己亲身经历,提倡工作创新,到场的学生无不感受到名师的风采。

创新基础研究
硅钢是一种重要的软磁材料,是发展电力和电讯工业的基础材料之一。硅钢因为生产困难、功能特殊、附加值高,素有“钢铁工艺品”之称。含硅量为6.5%的高硅钢,更是这些“工艺品”中制造难度极大的一种。2008年,陈国良团队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成功地开发出Fe-6.5%Si高硅钢冷轧工艺,制备出高质量和高性能的冷轧高硅钢薄带,获得了教育部的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提高高硅钢的加工性能,陈国良从解决Fe-Si合金中金属间化合物的本征脆性和环境脆性入手,系统研究了Fe3Si基合金的环境脆性,发现合金中的硅元素同环境中的水汽和氧气在极低的暴露量下即可发生表面化学反应,生成[H]固溶原子向合金体内扩散,降低了Fe3Si基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断裂韧性。根据环境脆性的机理,他提出在合金设计时考虑添加微量合金元素,并通过热处理工艺改善微观组织结构等五个方面的措施,逐步降低金属间化合物的环境脆性,逐步提高材料的脆韧转变温度和室温塑性。由此,发现合金元素的添加对Fe-Si合金的塑性有显著的作用,明显改变合金的韧脆转变温度。他进一步研究了Fe-Si合金中有序相的相变规律,不仅发现这些有序相的本征脆性与结构的有序度密切相关,而且发现了形变诱导无序化及有序恢复现象。Fe-Si合金中的基础研究成果直接为后来生产工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冷轧Fe-6.5%Si高硅钢的总体思路:发明一种新的高硅钢合金成分和一种创新的连续轧制工艺,系统研究了Fe-6.5wt%Si合金的塑性和组织结构在各工艺阶段的变化。成功制备出0.03亳米厚的Fe-6.5wt%Si合金冷轧薄板,使该薄板获得了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和软磁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生产工艺及成本则大大优于国外技术。
求实创新是陈国良做学问、搞研究的终极目标。陈国良认为,勤学多思,才会有更多的创新。他以郑板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作为做学问的座右铭。“删繁就简三秋树”是说要抓住基础、核心;“领异标新二月花”是要自主创新。他说,要切忌浮躁和短期功利行为,要强调在实践中求实,在严谨中创新。一流的大学教师,必须有严谨创新的学风,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使整个校园具有严谨创新的氛围。

开辟高温合金研究和应用的新方向
——急国家之所急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用石化烟气带动涡轮发电技术逐渐兴起。而首次生产出来的烟气轮机涡轮盘,运行不久就发生了重大的爆裂事故,迫使此项技术研究不得不停顿下来。两年后石化部门重整旗鼓,慕名找到陈国良。那时中国大学教授科研工作的常态大多是查文献,做实验,写文章。面对国家需求,陈国良放下思想包袱,大胆闯先,走上了科研急国家需求所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之路。石油部慎之又慎,三个老总亲自听陈国良做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陈国良立下两条军令状:一是工厂生产的涡轮须经他亲自签字才能上机使用;二是如果在使用中出现爆裂,拿他是问。这件事连当时权威专家都替他捏了把汗,而陈国良却以严谨创新的态度,将高温合金研究工作中的多项科研成果,融入到发展大型轮盘产品的研制实践中,在GH132合金研究中发展了铁基合金相分计算方法,通过控制合金成分、改善组织和性能的长期稳定性,防止使用过程中发生脆化,显著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使涡轮寿命从600小时提高到10万小时以上,为烟气轮机的安全运行提供了科学保证,使我国石化工业能量回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与国外烟机热端部件选材相比,陈国良主持研制的轮盘用材,把国外的三个级别的高温合金简化为两个级别,实验证明这样选材是正确而且独具特色的,简化选材的级别有利于稳定产品质量。在陈国良的主持下,根据国外最新技术条件,吸收烟机设计单位、生产厂的多年设计和生产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内烟机热端部件选用技术条件,对稳定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0年9月,由冶金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成的10人代表团首次参加在美国匹兹堡七泉山召开的第四届国际高温合金会议。会议评选陈国良代表北京钢铁学院和上钢五厂、上海钢研所合作完成的《铁基合金中晶界σ相和μ相引起的晶界脆性》论文为本次会议的最佳论文。许多国外专家认为,极微量的晶界脆相(0.1%~0.2%)集中在晶界析出可以引起严重脆性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中国专家研究的铁基合金相计算及控制晶粒大小等措施来加以解决,中国专家的研究非常重要和系统。
七泉山下传来的佳音,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轰动。第四届国际高温合金会议是我国高温合金界首次出国参加的国际会议,标志着我国高温合金界开始进入国际学术交流领域。此次获奖赢得了国际上对我国冶金及高温合金发展的了解和尊重,产生了巨大影响。
  • • 陈国良的具体死因
    发布人: wangzehua
    时间:2018-05-07 13:11:02
    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5月25日上午10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 • 陈国良的个人资料
    发布人: wangzehua
    时间:2018-05-07 13:11:02
    陈国良,1934年出生,江苏宜兴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1979~198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1989~1990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和德国马普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历任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高温合金教研室副主任和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材料研究学会顾问、理事。在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新型结构材料、块体金属玻璃材料、高温部件寿命估算等先进金属材料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从教五十余载,培养了大批材料学科人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当选美国金属学会会士,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陈国良于1934年出生于江苏宜兴。父亲陈泽南毕业于复旦大学,持有中文和英文两个专业的毕业证书,任职银行业。陈国良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教育,小学时就读于以“温诚勤朴”为校训,严格要求学生的上海务本小学(现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初高中时代,在无锡私立江南中学(现无锡市江南中学)度过。许岱云、冯友兰等一大批名师曾经到校任教。1951年,时年18岁的陈国良考上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冶金系。1952年随国家院系调整,进入清华大学金相热处理专业、北京钢铁学院金相热处理专业学习。优质的教育,贯穿了他成长的青少年时代,为他日后的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代和生活的变迁,更让他萌生了走科技救国道路的雄心壮志。
微信扫一扫“码”上纪念陈国良

温馨提示:请为您已经逝去的亲朋好友点一柱香 献一束花,让他们在天堂永不孤单。

免费创建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