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炯

思亲天堂馆号:801 本馆由[ wangzehua][创建于2018年05月09日]

周炯
  • 周炯

  • 7676 — 40883
  • 别名:
    性别:
  • 生肖: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 籍贯: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崧厦镇
  • 生活地址:北京市
  • 墓地地址:北京市
  • 天堂编号:801
  • 网址:./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801
您是位前来悼念的人
今天是公历:2024年05月19日
周炯已经离开我们: 天,距离周炯 周年忌日还剩
周炯,电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通信网理论教学和信息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导向的方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于1958年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校用教学电视台,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不断创设新专业,培养了大批通信建设人才。 周炯1921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生后不足两个月丧父,自幼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932年进省立杭州初级中学就读,1935年考入省立上海中学,1937年暑假,抗日战争爆发,由于交通阻塞辍学一年,1938年辗转去上海租界复学。1939年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在校期间,他生活比较艰苦。国难家愁促使他一心发奋读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后,在沦陷的上海求职困难,又因母在不便远游,只好改行到私营的天昌电化厂、新安电机厂搞电化学和电机制造。这使他拓宽了知识面。1947年,周炯参加留美生考试被录取,为官价外汇生。后因经济拮据而未成行。1948年,官价外汇已十分低廉,且工厂答应继续支薪供他养家,他才得以去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系学习。经过一年的努力,以全优的成绩获理学硕士学位,在哈佛期间还旁听了不少有关课程。新中国诞生前夕,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决定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经香港回到祖国。回国后,曾想去大学任教,未果,只好仍回上海新安厂工作。解放初期的建设高潮,使电机需求量激增,新安厂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周炯梁被派到天津设立分厂并负责技术工作,他在试制新产品和修复一些大型电机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天津期间,他兼任北洋大学教授。“三反”、“五反”运动之后,他感到为资本家工作不是方向,毅然决定放弃高薪,到天津大学任专职教授。当时正值学习苏联搞教学改革,他学习了俄语,勇于承担教学任务,开设了不少新课程。1955年,周炯调到北京邮电学院任教授,从事电视教学和科研工作,并结合教学长期从事信息论的研究。在科研和培养人才方面都作出了很大贡献。1984年5月,周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他历任北京市政协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第一、二届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组第一、二、三届成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等。 建立中国第一座教学电视台50年代,周炯主要从事电视教学和科研工作。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缺乏电视技术人才,还没能力建立电视台。国家期待着高等学校早日培养出自己的电视技术人才。然而电视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工程学科,没有科研,没有实践,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周炯决心从科研入手,建立实践基地,创建教学电视台。1958年,他率领一批中青年教师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终于在当年建成中国第一座教学电视台。它也是中国最早建成的电视台之一。朱德委员长参观了这一科研成果展览,并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周炯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电视技术骨干和师资力量,为中国电视事业的开创作出了贡献。理论结合实际科研硕果累累60年代,周炯从事信息与通信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是首批将信息论传播到中国的主要学者之一,在中国最早招收信息论方面的研究生,建立通信理论教研室,并为高等教育部举办全国无线电物理信息论方面师资培训班,促进了中国信息论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周炯非常重视理论,并强调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他身体力行,完成了很有创见的学术论文“电视信号的极限信息量”,并在上发表。1964年,他参加国家科研项目“6401工程”的研制工作,在国内首先将卷积码应用于数字信道的纠、检错实验样机中,取得了成功。后来样机转到邮电部507厂生产,为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号及以后卫星的监测作出贡献。70年代初,他指导对流层散射数据传输的“分离多径接收终端”的研制,应用伪随机码理论于抗衰落技术取得成功。该样机后经定型小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使用。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北京市科技大会奖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他参加并指导邮电部重点科研项目“单路报纸传输压缩系统”的研究,将信息论信源编码理论中的哈夫曼码与算术编码应用于报纸传真压缩取得成功。该设备应用于北京至乌鲁木齐通过卫星进行报纸传真的传输中,获得十分满意的传输质量并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这个设备获邮电部198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邮电部“七五”期间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又完成了通过卫星建立一点对多点报纸传真网络的实验研究。所有这些,都是他将国外信息与通信理论的最新发展融会贯通,应用于中国通信建设之中结出的硕果。80年代末,周炯主持并指导的国家科委课题的研究,获邮电部198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它对信息技术的软科学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创建专业培养人才周炯始终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导向”的方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办专业,培养人才。50年代,他在指导创建中国第一座教学电视台的同时,创办广播电视专业,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教材,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广播电视专业的中青年骨干,其中有些人现在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知名教授和专家。60年代,周炯在指导并参加多项新型通信技术科研任务的基础上,创办无线电物理专业和数字通信与数据通信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信息与通信理论方面的人才。

1988年北京市高校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1989年北京市劳动模范
1991年邮电部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
1986年被评为全国邮电院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1988年又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
1988年国家教委特等奖( 《信息理论基础》 )

五十年代,带领北京邮电学院电视教研室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了中国的黑白电视系统,并于1958年创建了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邮电学院教学电视台。六十年代,在国内率先应用卷积码于数字信道的纠错,在国家科研项目“6401”的实验样机中获得成功。 七十年代,指导和参与了总参通信部“对流层散射数字通信”工程,在中国首次应用伪随机码方法解决了多径分离问题。在此期间还提出了码分多址和SPADE卫星通信系统方案。 八十年代,带领北邮信息论研究室研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样机; 并首次研制成功编码压缩报纸传真卫星传输系统,成功开通了北京至乌鲁木齐的报纸传真。接着又研制成功基于算术码的传真压缩系统,并结合自己带领研究的“一点对多点通信协议”用于北京至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卫星报纸传真网,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九十年代,他的研究全面进入当代通信技术的前沿。指导并亲自参加了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BISDN,ATM交换和CDMA的研究。这些研究将为中国通信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十余年科学研究、教学的结晶,汇集成专著信息论基础。“电视信号的极限信息量”的研究,对信息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形成了独到的见解;长期从事“电视信号频带压缩”和“数字信源数据压缩”等课题的研究,对于信息论 的前沿之一的“信息率失真理论”有了特别深刻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创见在“6401数字通信系统纠错编码方法”的研究中,使对Shannon编码理论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践致力于“卫星通信”、“SCPC卫星通信体制”的探讨,又站到了信息论发展的另一领域“多用户理论”的研究前沿。正是从这一系列的研究中提出对信息理论的真知灼见,同时参照国内外的资料,将它们系统化、逻辑化,将理论与它的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科学的总结,准确的反映人们对信息普遍规律的正确认识。这部专著具备以下特点:
时效性:本书于1983年出版,适应了当时高校在改革开放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基础理论的需要,对中国高校的信息论教学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先进性: 本书总结了八十年代初信息论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例如多用户理论。当时国外一些教材中都未编入这些内容。 系统性: 本书内容包括数学基础和仙农信息论两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书中编码定理另辟一章使仙农信息论的主要定理得以系统讲解。 实用性: 本书既保证理论部分的完整,又配有大量习题,为教材使用提供了很大方便。此专著已被广泛作为研究生的教材,出版和再版后均被购买一空。专著信息论基础1983年出版,1986年被评为全国邮电院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88年又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
国内第一部现代通信网理论专著——通信网理论基础。周炯磐率先开拓中国通信网理论研究,通过十余年主持指导“通信网的优化设计”、“ISDN交换体系结构的研究”、“宽带ISDN基本理论与发展的研究”等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的研究,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了这部专著。 该书对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的图论、排队论、可靠性理论和网络优化理论进性了总结,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书中通信网理论基础的四个方面,并把它们成功地用于分析通信系统和通信网,从而展开了通信网理论与技术的丰富内容。 该书不但及时、准确地总结了当代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先进成果,而且也是作者数十年来从事通信理论与技术方面研究的结晶。该书有新意,有创见,是一本系统性强、理论水平高、有实践性和启发性的好书。 该书的出版及时地适应了中国通信事业现代化的需要,也解决了通信网方面教学科研工作的急需。本书在正式出版之前,作为讲义就已被众多高校和科学工作者所采纳,作为教材和理论参考。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院校均已指定该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正式教材。北京邮电大学自1986年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生、硕士生的学位课就以此书为教材,1989年起,信息工程系信息工程专业、信息科学专业、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必修课通信网基础,选定此书作为教材。专著通信网理论基础1991年出版,1997年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历时五载,讲授五遍。反复修改,不断完善。专著信源编码原理方于1995年脱稿并正式出版。周炯磐严谨的治学作风由此可见一斑。
  • • 周炯的具体死因
    发布人: wangzehua
    时间:2018-05-09 12:17:48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信息论研究的奠基人、通信理论的学术泰斗、通信网络理论的开拓者、德高望重广受爱戴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周炯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2月6日8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 • 周炯的个人资料
    发布人: wangzehua
    时间:2018-05-09 12:17:48
    周炯盘,通信技术专家。浙江省上虞县人。194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系名誉主任、教授。1958年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实验电视台--北邮教学电视台,后又领导研制了飞点扫描彩色电视实验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20世纪60 年代首次把卷积码引人无线数字通信信道的纠错和检错,在国家科研项目"6401" 的实验样机中取得成功。20世纪80年代指导研制报纸传真压缩传输设备,领导和建立了中国的数字化卫星报纸传真网。长期对信息理论进行专深的研究,专著《信息理论基础》获1988年国家教委特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微信扫一扫“码”上纪念周炯

温馨提示:请为您已经逝去的亲朋好友点一柱香 献一束花,让他们在天堂永不孤单。

免费创建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