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杨殷
葬址:
杨殷男党员(1892.7-1929)1914年参加革命,1929年在上海开会被国民党杀害。

倪映典
葬址:
倪映典,字炳章,近代民主革命者。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04年考入安庆安徽武备学堂练军,次年加入革命团体岳王会。1906年以术科优异成绩毕业,入军见习。旋至南京改入江南陆师学堂炮兵科,兼习马术。毕业后充任新军第九镇炮兵队官,并与吴?谷等同志在鸡鸣寺密组革命机关,进行革命活动。是年冬,萍浏醴起义爆发,新军第九镇奉命镇压,他随军到萍乡,与赵声等密谋响应,未果。1907年回安徽,先后任新军骑兵营管带及炮队教练。同年调任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协炮兵营管带,与该营革命同志熊成基、冷?、薛哲等联络,共谋于次年春发动起义,事泄后,秘密逃往芜湖、合肥,后潜至广州,在此与朱执信、胡毅生等相识,加入同盟会。他认为革命起义,不可专恃会党,遂更名倪端,充任新军见习官,继改任炮兵排长,在新军中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09年春,与赵声、朱执信等决计运动新军,在广州发动起义,任干事员之一。赵声被解除督练公所提调职务后,由他独立承担运动新军的责任,在天官里寄园巷五号设立机关,专门联络新军弁目。同年10月,赴香港向同盟会南方支部负责人胡汉民等报告运动军队情况。12月再赴香港,约定于次年2月24日起义。1910年2月初,清广州警察与新军发生冲突,遂决定提前起义。2月12日,来到燕塘炮一营,击毙炮兵管带齐汝汉,被士兵推为司令。随之兵分三路进攻广州城,自率千余人经沙河进攻东门,遭水师提督李准突袭,壮烈牺牲。

孙眉
葬址:
孙眉,字德彰,号寿屏。孙中山胞兄。幼年家境贫苦。1871年出国赴檀香山做工,后来在茂宜岛垦荒,经营农牧业兼营商业,数年之后,成为当地首富,被称为“茂宜岛王”。1878年寄信回国请其母偕12岁小弟孙文(孙中山)到檀香山协助其商店业务。孙中山志在读书,不愿为商,孙眉欣然送其入学读书。1883年7月、1885年4月孙中山两次回国在香港、广州读书。孙眉虽对其弟不愿来檀协同营商不满,但重兄弟之情,仍不断汇款资助其生活和求学费用。 1894年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准备创办兴中会,向孙眉说明创立意图,眉赞曰“志大言大”,首先赞成并捐款赞助。同年11月成立兴中会,孙眉是最早的会员之一。他积极宣传革命,游说组织亲朋戚友华侨二三十人参加兴中会,并捐资支持革命。1895年广州起义急需经费,孙眉则以平贱价钱出售牲畜,以捐充军饷。190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行债券,孙眉将千多头牲畜变卖认购债券。孙中山奔走革命旅费之需,孙眉曾将珍藏的“龙涎香”赠给变买作旅费。 1895年秋,广州第一次起义失败,孙中山亡命日本转往檀香山,孙眉对孙中山说:“这不算一回事,还应该干下去!”1903年孙中山由日本到檀香山,杨太夫人劝他说:“革命的目的在救人,行医目的也在救人,何必东奔西跑。”孙眉闻知答曰:“行医只能救少数人,革命则能救多数人,吾弟奔走革命多年,应始终一贯,岂可轻易变更,前功尽弃!”孙中山倡导革命大业,得到孙眉物质、精神的支持和鼓励,对在他的革命生涯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1907年孙眉将在檀香山数十年经营之事业全部结束,与母亲杨太夫人等举家回到香港居住。1909年冬筹备广州新军起义失败,从穗回到香港,在九龙联络会党。1910年9月被香港政府驱逐出境,赴槟城参加会议。1911年移居广州湾(今湛江)任同盟会南方支部副部长,响应武昌起义,组织民军收复雷州半岛各地。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当时广东有人提议他为粤都督,孙中山即电广东各团体及各报社,说:“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政治。粤督任重,才浅肆应,绝非所宜;安置民军,办理实业,家兄当能为之。”表示不赞成此举。又致电孙眉:“粤中有人议举兄为都督,弟以政治非兄所熟习,未登舞台则众人属望,稍有失策,怨亦随生。为大局计,兄宜专就所长,专任一事,如安置民军,办理实业之类,而不必就此大任。”眉欣然接受。 1913年秋,移居澳门。1915年2月病逝澳门。1935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拨国币一万元,将其骸骨从澳门迁葬于翠亨村犁头尖山麓之总理故乡纪念中学后左侧山地,由其侄孙科立碑,以表彰其对革命的功绩。1934年建设纪念中学时,四座校舍其中之一座被命名为“寿屏堂”以作对他的纪念。

杨仙逸
葬址:
杨仙逸,字学华,号铁庵。出生于檀香山,1910年加入同盟会。先后就读于夏威夷大学及加利福尼亚州哈里大学机械专科。毕业后,为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号召,再入纽约迦弥斯航空大学,精研飞机制造与驾驶技术,成绩优异,获万国飞行会水陆飞行执照。次年归国,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为了建立革命武装,不久又再次赴美,与蔡司度、陈应权、高廷槐等华侨飞行家及工商业者在旧金山创办图强飞机有限公司,培训中国飞行员及航空工程技术人员。1917年杨发起组成飞机队,携机回广州参加护法战争,被孙中山任命为飞机队队长,曾率飞机2架参加讨伐盘据海南岛的龙济光。1919年与张惠长等应孙中山召唤回国,在福建漳州组建援闽粤军飞机队,任总指挥。1920年杨任空军总指挥,配合援闽粤军回粤作战,驱逐桂系莫荣新。1922年去美洲向华侨募捐,购买飞机12架,包括其父杨著昆捐献的4架。同年12月由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委任为航空局局长,兼任在广州市沿江东路421号红屋(因全用红砖建造的,故称红屋)的广东飞机制造厂厂长。次年7月制成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以“乐士文”(宋庆龄的英文名)命名的第一架军用飞机,正式试航及命名典礼在广州市大沙头飞机场举行。后曾多次指挥和驾驶飞机参与平定军阀叛乱。是年秋,率飞机队参加讨伐陈炯明。为了摧毁惠州城垣,于9月20日前往博罗之梅湖检查水雷改装炸弹时,因意外爆炸而殉难,时年32岁。孙中山为表彰其忠荩,特追赠为陆军中将。后国民政府决定以其牺牲之日9月20日为中国空军纪念日。他的遗体葬于广州黄花岗之东三望岗,墓碑是孙中山手书的“杨仙逸先生之墓”。他被人们誉为“中国空军之父”。1929年11月21日,国民政府曾明令以9月20日他殉难这一天为全国航空纪念日,1936年广东空军合并中央空军后取消。1988年9月6日,即杨仙逸97周年诞辰日,广东省中山市人民政府为他建立一座3.7米高的全身铜像,以示纪念。

陆皓东
葬址:
陆皓东,名中桂,字献香,号皓东。清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父亲陆晓帆一向在上海经商,家境富裕。陆皓东是独子,9岁时,父亲病逝。 陆皓东是孙中山的同乡、幼年的同学。两家相距不远,两人年龄相近,性情相似,都好对世俗表示反抗,从小便成为挚友。 清光绪九年(1883)秋,孙中山由美国檀香山回国返里,陆皓东从孙中山那里接受许多欧美科学文化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孙中山在乡间宣传政治改革,抨击清廷政治腐败和社会风俗不良,陆皓东十分赞佩。一天,他俩为破除迷信,将村庙北极殿的一些神像砸毁,劝说人们勿靠神仙靠自己,结果为豪绅地主所不容,孙中山被迫去香港,陆皓东远走上海,入电报学堂学习,毕业后被派到芜湖电报局任译电员,后升任领班。 光绪十六年,陆皓东由上海回广东与黎小卿结婚。其时,孙中山经常在香港、广州以行医为名,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互抒救国抱负,酝酿进行革命斗争,陆皓东也参加他们的活动。光绪十九年冬,孙中山召集陆皓东、尤列、郑士良、程奎光、魏友琴等人在广州广雅书局南园抗凤轩开会,筹划创设革命组织兴中会,决定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但未形成具体组织。 光绪二十年,陆皓东随同孙中山经上海往天津向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要求学习西方,改革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以求国家富强。经多方奔走,未得李鸿章接见,其上书也未被理睬。两人旋即从天津到北京。这时,正值日本侵略朝鲜,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清政府却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热衷于筹备慈禧太后的60大寿。他们深受震动,从此放弃依赖清政府改良的幻想,坚定了推翻清王朝统治、创建民主共和国的决心。 上书失败归来,孙中山转赴檀香山,陆皓东则留在国内,从事革命联络工作,并利用往来于上海、汉口、广州之间的机会,考察各地形势,鼓吹革命,结纳有志之士。他提取父亲的遗产作为活动经费,还积极资助在海外活动的孙中山。 1895年1月,陆皓东接到孙中山回国的消息,立即与其他革命志士赶赴香港同孙中山会合,商讨举义大计。2月21日,他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香港兴中会总部,成为孙中山忠诚的战友和得力助手。3月,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战败求和,民情激愤,兴中会总部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发动武装起义,袭取广州作为革命根据地。陆皓东在兴中会总部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起义势在必行,不能再有丝毫动摇。会议决定“分道攻城”之策,约定时期,召各地民团会党,分顺德、香山、北江三路,会集广州,同时举事。陆皓东在会上还提出:为了团结同志,号召天下起而响应,一定要打出革命派自己的旗帜,以示与清朝决裂。这个建议获得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的热烈支持。陆皓东受孙中山委托设计革命军旗图案。他通宵达旦地思考,终于设计出了青天白日旗(即后来的国民党党旗)。这面军旗,成为发动广州起义的标志。 起义方针既定,陆皓东与郑士良等随同孙中山到广州。他们在双门底的王家祠设革命总机关,以“农学会”名义作掩护,由陆皓东主持,暗中积极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准备,联络了三元里的团防,北江、西江、汕头、香山、顺德一带的会党,以及城内外防营、水师的部分官兵,一切布置就绪,孙中山决定乘全国人民对签订丧权失地的《马关条约》十分愤慨之机举行起义,日期选定10月26日(旧历九月初九),以便利用重阳节四乡群众结队到省城祭祖扫墓的风俗,乘机运械聚合。革命总机关决定由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协助孙中山在广州指挥调度,杨衢云在香港集合会党,于起义当日清晨直攻广州城内各重要官署,其他各路分途响应。起义的当日清晨,各路首领均往总机关领取命令口号,唯独充作主力的香港队伍未到,等了两个小时,始得港电通知,须推迟两天。起义计划被全盘打乱。 等到起义时,情况突然发生变化。因运送枪械不慎,被海关搜获手枪600余枝。两广总督谭钟麟又先后接到密探的报告和兴中会叛徒的告密,急调兵千余回城防范,并派大批军警四出搜捕革命党人。陆皓东得悉消息,立刻安排同志们转移,自己也和孙中山避往别处。他离开机关后,忽然想起党员名册不知是否已由经管同志带走,随即决定独自一人返回察看处理。周围同志以形势危险极力劝阻,他却说:“党员名册最重要,若被搜去,清吏按着名册株连,我党岂尚有余类。我个人冒生命危险,去保全多数同志,实份内事。”言毕毅然前往。到了机关,暗探跟踪而至,大批军警立即将机关严密包围。陆皓东迅速紧闭大门,取出党员名册烧毁,待军警破门而入时,名册已成为灰烬,陆皓东则被捕。 陆皓东被捕后解至南海县受审。他大义凛然,对坐在堂上的南海知县李微庸投以轻蔑的目光。李勒令其下跪、招供,遭到拒绝。陆皓东索取纸笔,不假思索,挥笔疾书,痛述严重的民族危机,指斥清政府的腐败和专制,毫不隐讳自己推翻清廷统治的坚强决心,慷慨表示:“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吾言尽矣,请速行刑!”清吏气急败坏,对他施以酷刑。陆皓东面对敌人的斧钺梃杖,坚贞不屈,豪气不减。他手脚被钉上竹钉,牙齿被一颗颗凿落,浑身上下被拷打得血肉模糊,多次死而复苏,始终未吐露一个同志姓名,并严厉呵斥清吏:“你们虽以严刑加我,但我肉痛而心不痛,其奈我何!”陆皓东被囚禁死牢10天,又严刑审问3次,终未屈服。后闻革命党人准备聚集劫狱,李微庸大为恐慌,连忙报请谭钟麟批准即刻行刑。1895年11月7日,陆皓东与朱贵全、邱四等一起被绑赴刑场,在敌人屠刀下毫无惧色,英勇就义,时年仅27岁。孙中山称他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者之第一人”。亲属将其牙齿衣冠葬于翠亨犁头山麓,国民政府为他建立陵墓。解放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将墓地辟为烈士公园,以志纪念。

程璧光
葬址:
程璧光,字恒启,号玉堂。15岁到福建马江船政局水师学堂学习,毕业后在福建水师、广东水师任帮带、管带等职。1894年广东水师派程为粤舰领队,率广甲、广乙、广丙三舰北上会操,不久被编入北洋舰队,参加甲午战争。1895年2月,北洋舰队被敌围困,海军提督丁汝昌殉国,程奉海军副提督英人马格禄之命向日本海军递交降书。战后,被解职还乡,受其弟程奎光影响,不久加入兴中会。1896年,程复职于海军衙门,先后任监造军舰专员、海军处船政司司长、巡洋舰队统领。1910年冬任海军部二司司长。1911年出使英国,参加英皇加冕礼,继赴美洲慰问华侨。1912年回国,次年任袁世凯政府海军高等顾问。1916年任海军总长。1917年5月因不满段祺瑞愤然辞职,7月率领第一舰队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并任海军总长。1918年2月在广州遭暗杀致死。当时孙中山闻耗立即赶赴现场,抱尸恸哭。护法军政府下令缉凶,特派专员和拨款为程璧光治丧,举行国葬荣典。遗体于1919年1月安葬于江苏宝山,并在广州珠江江畔铸立铜像,以示景仰。

蔡光举

生辰:
忌辰:9164

创建人:index
葬址:
蔡光举,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1925年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任营党代表,在淡水之役牺牲。

周增
葬址:
周增,平时喜爱体育活动,善技击。后参加了同盟会,1911年春,受命到广州参加起义。在敌人查获三眼井机关时与敌人搏斗,力尽被俘,数日后,被杀害。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游寿
葬址:
游寿,先后参加了镇南关起义、钦廉起义。愤清廷腐败,立志革命,热心于民族思想。遇到反对革命者,则严厉斥责,不惜拔剑相向,一向受孙中山所赏识。1907年参加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次年又参加钦廉上思之役。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发动后,随黄兴奋勇攻打两广督署,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严确廷
葬址:
严确廷,1911年3月29日在黄花岗就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徐昭良
葬址:
于1911年“3.29”之役,随徐派扬攻总督署,转战飞来庙,不克,负伤,至高塘大东桥遇敌,遭杀害。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花县籍十八烈士之一。

徐熠成
葬址:
于1911年“3.29”之役,攻两广总督署,转战至小北直街高阳里,以源盛米店之米包为垒,与敌死战,弹尽突围壮烈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花县籍十八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