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先贤馆

吴孟达
葬址:
吴孟达被电影界尊称为"达叔",是金牌配角,被誉为香港和华语影坛片酬最高的黄金配角,也曾获得多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和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并荣获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其御用配音演员是胡立成。 1973年投考了无线电视的艺员培训班。1979年凭着《楚留香传奇》中的“胡铁花”一角受到注意。1981年参演了第一部电影《执法者》。1991年凭借电影《天若有情》获得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1992年凭借电影《逃学威龙》获得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之后参演了《逃学威龙2》、《破坏之王》、《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等电影。2010年出演商战剧《新安家族》。2015年4月17日,主演的喜剧电影《十万伙急》上映。2017年,主演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和喜剧电影《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

徐君虎
葬址:
徐君虎(1906-1995),1906年8月25日生,新宁县白沙镇人。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6月考入广东国民党第二军官学校,同年冬被选送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春回国参加北伐。卢沟桥事变后,任广西北上抗日独立旅旅长。1944年至1949年先后任新宁县县长和邵阳县县长。1949年10月10日率新宁县武装宣布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民革中央监委常委、民革第六届中央委员、民革湖南省常务副主席、主委、名誉主委,省政府参事,湖南省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龚楚
葬址:
龚楚(1901年11月-1995年7月24日),字福昌,曾用名龚鹤村,广东乐昌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党的许多重要军事活动(如南昌起义及百色起义),并在红军中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最高曾任中央军区参谋长,1935年叛变,他的叛变投敌,给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特别是给赣粤边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造成了重大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龚楚后改名龚松庵,在香港定居40年之久,曾出版《我与红军》《龚楚将军回忆录》;1990年,以年近九旬的高龄返回大陆定居。

祝永兴
葬址:
祝永兴, 1917年11月生,湖北红安县人。曾用名卢彦山。1929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唐山军分区司令员,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1至第4次反"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81年享受正军职待遇。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陈奕尚
葬址:
陈奕尚(1916~1995年),泉州南门外前店村(今属江南镇)人。陈奕尚,民国5年(1916年)7月生。黎明高中毕业后,考进厦门大学教育系,民国33年春毕业,在晦鸣中学(今泉州七中)任教。 民国34年春,应聘到晋江县中简易师范科任主任,并教授教育理论、教学法、儿童心理学等课程。民国35年春到永春中学任教务处主任。在晋江县南侨中学任校长时,他特别注意师资的选聘,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在他的领导下,南侨中学迅速发展,学生来自晋江县的永宁、深沪、围头、金井、伍堡、石狮、青阳以至惠安县洛阳等地。陈奕尚在南侨中学还注意发展社会教育,开办南侨民众夜校,设有儿童班、妇女班、成人班,还办职工补习学校,招收本乡(镇)文化水平低的在职青年来校学习。 1955年秋,陈奕尚被调到晦鸣中学当教师。后又调到凌霄中学担任校长。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直至1979年才得到改正,1985年改为离休。 陈奕尚离休之后,对地方的教育事业仍十分关注。1979年,他担任农工民主党泉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参与发起创办泉州黎明学园(即今黎明大学)。 1984年10月,陈奕尚与泉州市10多位离(退)休教师共同发起组织泉州市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简称"退教协")。1985年3月正式成立,他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并连任4届。 "退教协"相继组建老园丁合唱团、关心下一代协会、老园丁大学、艺术团、体育协会、红十字会等组织,会员各随所愿参与活动。 1987年,陈奕尚出席全国教育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1989年6月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1990年3月,他与副市长薛祖亮应邀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六省一市"退教协"工作汇报会,汇报泉州"退教协"成立五年来的工作,受到各有关部门领导人的赞誉。 1990年,陈奕尚倡议筹建泉州退休教师之家,为此,他再次到菲律宾和香港筹募建筑经费。1991年11月20日,泉州退休教师之家大楼落成。

谭伟
葬址:
谭伟(1927-1995) 原名谭德伟。男,一级编剧。浙江金华人。解放前夕,在浙江省金华中学任教并热心于戏剧活动。解放初期,参加金华地委文工团任话剧演员。1952年文工团整编后从事专业戏剧创作。笔耕40余年,剧作有100多部,发表研究评论文章逾百万字,是浙江著名的剧作家、婺剧研究家。

张瑞华
葬址:
张瑞华,聂荣臻元帅的夫人,中共早期党员,参加了广州起义。曾在中共广东省委、顺直省委、中共中央机关做党的秘密工作。中共七大、八大代表,中纪委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1909年2月11日生,河南省信阳市负忧谭家河乡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年革命经历在信阳女子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受共产党员的影响,和同学组织进步团体“耀芒社”,阅读《向导》和《新青年》等进步书刊。1925年五卅运动中,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发动群众募捐,支援上海工人的斗争。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到达武汉不久,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考入黄埔军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担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班长,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课程。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随女生队赴前线搞宣传和救护工作。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未果,后随叶剑英率领的教导团辗转到达广州,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中被派往起义总指挥部参加肃反工作。起义失败后赴香港,在中共广东省委做地下交通工作,经常往来于广州、九龙、香港,递送党的文件。1929年任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干事。1930年1月随聂荣臻到天津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干事兼内部交通员。同年夏调上海工作,先后在中央特科和中央机关做秘密工作。1932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严守党的秘密。释放后在中央地下印刷厂党支部工作。1935年秋至1936年夏,转道天津、陕西澄城等地到达保安。后任中共陕甘宁省委组织部干事、省直属机关党总支书记。1937年春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毕业后参与筹办陕北公学,任党总支书记。1938年春任中共晋察冀省委组织部干事、省委党校党总支书记。1939年夏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1943年秋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同年9月赴延安,10月到达。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到张家口,担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1948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妇女委员会书记,后在中共晋察冀省委组织部工作。   建国后1950年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副处长(副局长)、处长(局长)。“文革”中受破孩。1978年3月至1983年6月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78年12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实事求是地为一些干部的冤假错案的平反提供线索和证明,为中央及有关部门提供历史资料。1989年担任黄埔同学会理事。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朱师晦
葬址:
朱师晦,1908年8月22日生于广东省丰顺县留东乡。六岁丧父,家境贫苦,一家生活全靠母亲替人做点农活的收入来维持。两个哥哥在他童年时便去南洋谋生,他勉强读完小学,后在亲戚接济下到潮州金山中学读至毕业。192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预科,两年后升人本科,1934年秋于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留校任内科助教。1936年应聘任广州军医学校讲师兼陆军总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和检验室主任。193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委员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的奖学金,同年8月到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师从当时德国知名教授Otto Kuhn及Hans Lullies专攻热带病学,1939年5月5日完成"疟疾、黑热病及丝虫病患者血与骨髓中病原体检测之对比研究"的论文,成绩优等,获医学博士学位。当时日本侵略军已侵吞中国半壁山河,他经奥地利、意大利辗转到香港回国,因广州沦陷乃绕道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1940年4月才从云南入境返国。在途经泰国曼谷时亲朋曾力劝其留下行医,他鉴于国难方殷,报国心切,毅然选择回国效劳的道路。 归国后,在贵州安顺中央军医学校任内科副教授5年。其时滇、黔饥荒严重,疫疠流行,他以极高热情投入传染病调查,接连发表了"1942年安顺麻疹流行的报告"、"1942 年安顺霍乱流行之报告"及"安顺所见五年以来的斑疹伤寒"等论文,分析了发病原因、流行因素与规律,提出防治办法,为抗日后方传染病的控制作出了贡献。 1945年抗战胜利,他于是年12月返回广州,受聘为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内科教授;1950~1952年还应聘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区第二陆军总医院内科部主任。1954年他在中山医学院创建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教研组,任主任。他十分重视科室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带领全科人员,在总结医疗护理实践经验基础上,主编出版《传染病医护常规手册》和有中、英、德、俄及拉丁文对照的《传染病诊断名称》等实用临床参考书,这些书籍在提高病案和医疗护理质量,促进日常医疗和科研工作规范化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他团结全科人员,兢兢业业,把教学、医疗和科研等工作搞得生机勃勃,使该教研组成为当时中山医学院发展较全面的教研组之一。1962年他在卫生部组织下,任讲学团副团长,与其他专家教授,到郑州、兰州、乌鲁木齐讲学;还曾多次应邀到海南、贵阳、昆明、南宁、湛江、韶关、汕头、梅州等地,进行讲学和会诊。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剥夺了人民教师和医生的权利,在病房干卫生清洁杂活,但仍时时关心着周围的疑难危重病号,对诊疗上的困难,能尽力设法给予帮助解决。如有一位经多家医院诊查而未明诊断的发热、贫血和脾大患者,他注意到该患者既往在苏北工作时曾有类似病史而断定为黑热病复发,经血清学及病原体检查证实。1978年广州暨南大学复办,他调到暨南大学医学院任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兼附属华侨医院副院长。1984年后因年事已高,只任教授及暨南大学咨询委员会委员。他是中华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主任,广东省寄生虫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疟疾研究组组长,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学术研究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内科杂志》、《中华传染病学杂志》、《广东医学》、《新医学》、《家庭医学》编委,《临床肝胆病杂志》常务编委,广州益寿医院顾问。 朱师晦在国际上也是一位有威望的科学家。曾于1980 年11月在菲律宾马尼拉参加第10届国际热带病与疟疾会议,在会上宣读了"脑型疟疾--2404例综合报告"等4篇论文,论文摘要登载于"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ropical Medicine and Malaria"专刊上。1981年他接受香港医界团体大学毕业医学会的邀请,到香港作题为"中华分支睾吸虫病的防治问题"的报告。他是德国洪堡基金委员会成员,1982年接受该委员会邀请,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参观访问,交流教学科研工作经验。

潘文渊
葬址:
潘文渊(Wen-Yuan Pan,1912年-1995年1月),江苏苏州人,1931年毕业于秀州中学,后于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美国科学院院士。曾为台湾电子产业的发展提出不少建议,让胡定华因此尊称他为「台湾半导体之父」。1974年,时任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微波研究室主任的潘文渊受到电信总局局长方贤齐等人的邀请回国,对当时台湾提出新的产业发展方向。他对行政院秘书长费骅与经济部长孙运v等人提出发展积体电路技术做为未来台湾新兴工业发展方向,以技术密集的工业区位取代过去加工出口区式的劳力密集工业区位。他说服了当时台湾的行政元首,而获得上千万美元的经费进行技术移转。 他与孙运v、李国鼎等人发起以海外华人为主要成员的电子技术顾问委员会(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TAC)成立,由潘文渊担任领导人,提供台湾发展电子工业的技术谘询。

杜长武
葬址:
杜长武(1943-1995) ,宁阳县伏山人。196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英语系。先后在宁阳六中、宁阳四中和宁阳一中任教。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 1943年,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伏山。 1969年,杜长武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英语系。 1982年,参加了省优秀教师代表会议并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1985年,泰安市委、市府授予"泰安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称号;同年,被评为"宁阳县模范党员"。 1986年4月,在宁阳县各界人士为四化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上做了典型发言。 1986年5月,被县委定为号召全县党内外群众学习的先进典型,出席了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被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1986年9月10日,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 1987年3月,被评为县模范党员。 1987年,撰写《运用心理学原理搞好高三外语教学》一文,获市教研论文一等奖。 1988年,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1989年,国家教委授予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胡济邦
葬址:
胡济邦(1911年―1995年)记者、外交家。浙江永康人。   胡济邦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31年南京“珍珠桥惨案”中,为“护校委员会”十三名委员之一。先后掌握了英、法、俄、日、匈、拉丁等语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往苏联,被赞为“中国前往苏联的首位杰出女性”;也是当时仅有的欧战中国战地记者;参加了战时及战后在莫斯科举行的各种重要国际会议;采访过斯大林、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杜鲁门、张伯伦、邱吉尔、戴高乐、铁托、卡达尔等一大批世界政坛风云人物。   胡济邦和中央大学同学毕季龙一起被外交界赞誉为“最美好的一对”。新中国成立后,她参加了外交部的筹建工作,为将军大使的夫人做外交礼仪培训。1956年调《人民日报》任记者,曾任全国记协国际联络部部长。1979年至1985年丈夫毕季龙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时,胡济邦也到美国纽约,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赵挺
葬址:
赵挺(1919.4-1995.1),原名赵国廷,生于太湖县晋熙镇河口街(今西正街)。民国13年(1924),赵挺发蒙读私塾,整整读了10年。民国24年,插入县立晋熙小学读书; 民国26年在该校高小毕业后,考入省立安庆初级中学。民国27年转入安庆六邑联中,民国32年在该校高中毕业。毕业那年,他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包括高三学生)论文竞赛。在论文中,他提出了"寓兵于农"的观点,并加以有力的阐述,因而获得亚军,轰动一时。六邑联中毕业后,他步行400公里到四川考大学;民国33年被保送到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上学,民国37年在该校毕业。在大学读书期间,他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了(孤雁)、《保长和壮丁》等散文,表述了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满,揭露了他们抓壮丁和迫害人民的罪行。大学毕业后,赴上海任教; 民国38年5月上海解放后,随即参加革命,9月调往开封任河南日报社编辑、记者。赵挺被调到河南日报社后,除参加土改、反霸等一系列政治活动外,还采写叫编发了大量稿件; 1953年受到了中央宣传部的表扬。在河南日报社工作的十余年中,他所写的社论、评论、短评、消息、通讯、报道等约数百篇; 1960年,下放到河南内乡县,任生产大队副队长、公社文教助理员、文化委员会主任、人民代表、红卫中学校长等职,直到1980年才调回郑州师专学报编辑部工作; 1981年,被河南省教育厅借调到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创办《河南招生报》; 1983年,被调到河南省财经学院创办《河南财经学院学报》,任编委、副编审,一直到离休。